2025年9月,一场“极地知识进校园”的科学盛宴在中原大地——河南省四所名校相继举行。从郑州的河南省实验中学到八朝古都开封高级中学,从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到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极地科考专家们带着来自冰雪世界的知识、故事和精神,为河南学子打开了通往地球两极的神秘之门。
这是中国极地考察41周年的荣耀时刻,也是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运行一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契机,一场规模空前的极地知识普及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中国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在这场科学与梦想的交汇中,极地工作者用真挚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动情讲述中国极地科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正在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快步迈进的壮阔历程。
整场活动在一幅幅震撼的极地影像、四场与第41次南极考察长城站、中山站越冬科研人员实时连线的沸腾瞬间、无数双渴求知识的明亮眼睛,以及一次次心灵深处的触动与共鸣中圆满落下帷幕。
冰雪奇缘,中原启航:一场跨越万里的科学盛宴
九月初的河南,暑热尚未完全退去,然而极地科学的清凉之风已经吹遍四所名校的校园。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参与。
据悉,“极地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12个省份成功举办28场。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张拯表示,该活动旨在向全社会普及极地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各界对极地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极地工作的热情。他强调,希望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探索未知、敬畏自然、勇攀科学高峰的种子。未来,主办方将继续扩大活动覆盖范围,让更多地区的青少年有机会走近极地、了解极地,感受冰雪世界的科学魅力。
四场活动均以两部震撼宣传片《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开启。视频展示了中国南极科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向一代代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极地人致敬。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召伟见证了河南首场活动的启动。他表示,开展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是推动极地科学普及、提升全民海洋极地意识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极地事业,强调要“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我们推动极地知识走进青少年,正是为了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极地是全球环境的“指示器”和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关乎全人类的共同未来。让青少年了解极地,不仅能帮助他们认识地球系统的奥秘,更能引导他们关注全球生态保护,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远意义。
“此次活动中,我们通过科普讲座、视频连线南极科考站、赠送科普读物等形式,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极地科考的艰辛与荣耀,体会到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风貌。我们欣喜地看到,科学的种子在你们心中萌发,许多同学表达了未来投身极地事业的愿望。”他说。
活动中,主办方向学校赠送了“雪龙2”船模型、“秦岭站”模型和极地海洋科普图书,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极地科学世界的窗口。这些珍贵的礼物不仅是一件件实物,更是一把把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激励着学生们勇攀科学高峰。
活动组织方向学校赠送极地科普书籍
在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活动现场,县长李文鹏在讲话时表达了殷切期望:“极地科考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业。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能了解极地的奥秘、保护极地的紧迫性,更能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将来为祖国的极地事业贡献力量。”
风雪征程,心灵叩击: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极地故事
活动现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政委、高级轮机长陈晓东作题为《探索极地奥秘 传承极地精神》的科普报告,介绍了40年来中国极地考察和极地科考破冰船的发展历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教授李冰以《钻穿极地冰盖——冰下世界的科学故事》为题,为学生们解密在南极钻取冰芯、钻探冰下湖和钻取冰下岩心的科学知识,并分享了南极内陆生活;自然资源部第三地形测量队(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工程师常俊飞以《测绘科学如何帮助人类认识南极》为题,讲述了测绘工作者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为极地这片冰雪大陆“量身高、画地图”的科学故事。
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陈晓冬作科普讲座
“曾经有一位科考队员,在得知亲人不幸病逝的消息后,擦干眼泪后毅然选择继续留守南极。电话里他对母亲说:‘无论我在哪里,都可以回家。但此刻我正在南极执行国家任务,这里有我必须坚守的岗位。’”陈晓东讲述的这个真实故事,让在场许多学生热泪盈眶。这种为国家极地事业奉献的“南极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
陈晓东是河南驻马店人,这次回到家乡传播极地知识,让他感到格外亲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家乡的孩子们了解极地科考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将来投身极地科学考察,为祖国的极地事业贡献力量。”
屏前冰原,心驰神往:那场让全场沸腾的南极连线
“同学们,你们好!”当第41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邵和宾的声音通过视频连线从南极传来时,河南省实验中学艺体活动中心报告厅内的600余名学生顿时沸腾起来。这一刻,南极与洛阳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地理上的遥远,而是心灵上的贴近。
河南省实验中学学生向极地科考专家提问
邵和宾与三名越冬队员,通过镜头带领师生“亲临”南极。屏幕内外,一问一答。考察队员在南极的日常生活、这个时节南极的景色、南极动物的习性等问题被学生们抛出,邵和宾一一耐心解答,并通过视频分享展示了当时的南极风貌以及海豹、企鹅等动物。当画面中出现成群的企鹅摇摇摆摆地走过冰原时,报告厅内响起了阵阵欢笑和惊叹。
在开封高级中学现场最高潮的部分是与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实时视频连线。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建军与四名越冬队员,通过镜头带领师生“亲临”南极。随着实时视频连线,南极辽阔而壮美的白色大陆一览无余。这一刻,他仿佛也为在场的每个人推开了一扇时空之门,让遥远的极地风光近在咫尺。现场的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激动的情绪达到顶点,报告厅内顿时沸腾起来。
与南极中山站连线
开封高级中学学生向极地科考专家提问
科考明星,青春追光:极地科学家成为校园新偶像
活动结束后,校园里瞬间洋溢着如“追星”般的热情气氛。在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们将三位极地专家团团围住,踊跃提问、请求签名。这一幕对科学家的真诚追捧,生动展现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正在发生的积极转变,更反映出青少年对极地科学知识的渴求。那些关于报考专业和学校的急切咨询,那些被仔细珍藏的签名笔记,都是极地科学梦想被点燃的证明。孩子们昔日追捧“明星”的狂热,正转化为追逐科学家的热情。
不少同学还现场询问未来的报考专业和学校,立志成为下一代极地人,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贡献力量。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一班田加良表示:“原来觉得极地科考离我很遥远,但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我决定报考海洋科学专业,将来为祖国的极地事业贡献力量。”
河南省实验中学学生陈卓在笔记本上郑重写道:“这次极地科普活动,让我深入了解了极地的自然与地理,也更坚定了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他为祖国在极地科考中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讲座点燃了我对地理学的热情,今后我将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立志科学报国。”他说。
现场提问环节,学生们的问题从极地生态延伸到气候变化。北极熊如何应对海冰的融化?极地考察中最先进的装备是什么?中学生如何为极地保护贡献力量?太阳风暴对南极科考有影响吗?冰芯中的空气怎样完整获取并取得相应年代的信息……问题层出不穷。现场三位极地专家纷纷感叹展现出河南学子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豫籍专家,乡情炽热:从中原大地到南极冰原的非凡旅程
本次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主讲专家都与河南有着深厚的地域联结。陈晓东政委来自河南驻马店,李冰教授来自河南濮阳,常俊飞工程师来自河南周口。这种地域上的亲近感,让学生们倍感亲切,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沈辉表示,此次活动为河南青少年搭建了接触前沿极地科学、涵养科学精神的优质平台,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领域——极地世界的窗户。本次活动必将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从中领略到极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态系统;必将引导同学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本次极地知识走进河南省,必将引导全体河南中小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关注环境保护、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认识极地、了解极地、投身极地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籍极地科考专家回家乡传播科学知识,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也更加激发了河南学子的家乡自豪感和科学热情。李冰表示,作为河南人,能够回到家乡为孩子们讲解极地知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河南学子投身极地事业。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赵冰涵作为活动主持者感言:此次极地科考专家走进校园,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能与一线极地科学家近距离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他们于极端环境中的坚守与奉献,令人动容,也更让我们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学校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努力为祖国极地事业输送更多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后备力量。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四校的教育使命与时代担当
四所学校都高度重视此次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河南省实验中学秉承“异想天开、脚踏实地”的校训,以建设科技+学术型全国一流中学为目标。该校长王瑞表示:“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极地科学作为前沿科学领域,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开封高级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科学传统。该校副校长尚嘉伟表示:“学校始终永葆青春底色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齐成长。这次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宝贵机会。”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和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也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李胜伟表示,作为一所有着深厚红色基因和科学传统的学校,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今天这场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正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将极地科考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希望同学们以极地科考专家为榜样,将来为祖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万金松表示,此次活动让我们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县城学校,有机会与万里之外的南极世界紧密相连。今天,极地科学家们的故事,正是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点燃理想之火的重要契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梦想”。从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和热情的提问中,正是新时代青年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极地科考事业的向往。希望同学们以极地精神为榜样,勇攀知识高峰,未来为国家的科技自强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这束从南极带来的科学之光,已然照进中原学子的心田,成为他们追求卓越、奉献国家的精神动力。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在开封高级中学,在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在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极地科考的故事正在催生新的科学梦想,极地精神的火种正在点燃新的希望。
“极地事业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青年的关注和参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希望。我们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将来能成为极地保护的支持者、极地研究的参与者、极地利用的科学决策者,甚至成为新一代‘极地人’。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活动,在青年一代心中播下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的种子,未来能有更多优秀青年加入极地科考队伍,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刘召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