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推动落实自然资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突出抓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持续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4年工作落实情况公示如下:
一、实施重大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构建沿黄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编制完成《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实施总投资52亿元的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申报郑州、安阳2个历史遗留矿山示范工程,获得中央奖补资金6亿元,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推动黄河流域突出问题整改,组织完成我厅牵头的2项2022年黄河警示片问题的验收销号工作,跟进督促2023年黄河警示片问题整改,确保按期验收销号。加强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沿线各地市建立起“一事一议”联审制度,按照分段、分区管制要求,保护运河生态环境。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完成修复面积0.87万亩。积极谋划河南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丹江流域山水田林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方案编制,提升项目质量。加强淮河、大别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大别山淮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二、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源头保护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省委、省政府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要求,深化推进“多规合一”改革,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严控生态保护红线。起草《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加强正负面清单管理,确保生态红线只增不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严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零容忍”遏制耕地“非农化”,稳妥开展不合理流失耕地复耕,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在省级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中得分居全国前列。严管城镇开发边界。稳步推进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印发《河南省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细则(试行)》,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外建设行为,加强与其他控制线协调管控,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三、强化节约集约,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行动,坚持综合施策、分类处置,盘活利用存量资源。息县、栾川县节地案例入选部节约集约创新典型案例。着力提升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高质量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工作,有效提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省级绿色矿山206家,其中83家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科学配置自然资源要素。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新密市、巩义市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2023和2024年度全国典型案例,推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积极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方式,全年共出让“标准地”517宗、面积3.30万亩。改进创新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方式,引导资金更多用于勘探开发。
四、统筹系统治理,提升重要生态系统质量
深入开展矿山专项整治。印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省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巩固深化矿山环境整治成果。截至目前,“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15万亩治理任务已累计修复14.37万亩;全省1268个有主矿山排查发现的64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67个;巡视发现沿黄九市一区1354处矿山已治理4.34万亩,完成率88.03%。统筹实施山水工程。加快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补助资金直通车制度,完成五批11.65亿元补助资金的直接拨付,修订印发山水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累计完成修复面积78.63万亩,绩效完成率92.89%。持续推进矿山修复。争取中央资金12亿元,加快推进南阳、鹤壁、郑州、安阳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已完成矿山治理面积1.83万亩。
五、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联合省林业局印发省级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面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初步掌握实物量、经济价值量及变化情况。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启动水资源基础调查,组织完成林草湿调查、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完成2023年度地下水资源评价。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确权登记。全省共开展180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工作,已完成126个,其中,史灌河(河南段)等14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地籍调查成果已完成公告登簿;稳妥推进全省林权确权登记,154个县(市、区)完成原林权登记资料清查移交,共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8279笔,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6575本。探索构建生态系统碳汇体系。依托南太行和秦岭山水工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生态产品积极参与碳汇交易相关工作。
六、严格执法督察,从严保护生态环境
密织“人防+技防”发现网络。充分发挥“河南一号”卫星与铁塔视频监控“双发现”机制作用,全口径、全覆盖辅助市县核实处置新增问题,压紧压实“一网两长”制责任,开展“无人机”重点区域巡查,从严落实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指导市县依法从严查处涉地涉矿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督促省辖市提级查处违法案件12起,公开挂牌案件11起。深化行刑衔接、行纪衔接,强化部门联动、凝聚打击合力,向公安厅移送涉刑犯罪线索119个,向省检察院移送司法监督线索65个,向省纪委监委移送涉嫌违纪线索187个。发挥督察利剑作用。严格开展省级耕地保护专项督察,组成5个督察组,重点围绕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开展督察,切实压实市县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持续督导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公开约谈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相对突出的19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督察质效。
下一步,我们将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为美丽河南建设做出新贡献。
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