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统一建设模式、全国产化技术体系、“活”数据汇聚更新机制……河南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项目,近期顺利通过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2020年3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正式启动平台和系统建设。经过3年的攻坚克难,实施单位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以数据“进得来、管得住、出得去、用得好”为建设目标,整合各类空间数据资源,构建河南省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开发了省、市、县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覆盖全省、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底图、底板、底线”。
“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精度和深度,为逐步实现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和自适应的智慧型规划提供重要基础。”验收会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景志刚评价说。
统一标准,融合多源信息
让数据“进得来”
“过去,每次急需某项数据,我们都是手忙脚乱地到各个部门、科室来回协调,到处找数据,也不一定能找全、找对。如今,有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不仅可以随时查看、调用所需数据,还能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省心又省力。”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科科长赵国俊有感而发。
2020年,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抽调技术骨干力量,组建了平台和系统项目部,推动项目建设。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是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基础,而数据则是平台的核心。如何让数据“进得来”?项目部注重打破自然资源部门间、层级间的数据壁垒,融合汇聚全省自然资源数据,实现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确保数据加工、查询、使用、共享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通过对业务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等现状的摸底,我们厘清了全省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目录,构建了全省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共编制数据建库、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等3大类9项标准规范,支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指导平台的运行与应用。”河南省地理信息院总工程师、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刘敏介绍。
同时,基于统一的数据建库标准,通过统一坐标、统一命名等规范化处理,项目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了汇聚、融合、建库等,解决了坐标和标准不统一、数据属性不规范、数据版本混乱、数据缺乏关联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全省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让不同数据能够“叠到一起,套得起来”,让各部门相互“看得懂图,对得上话”。
针对不同数据,项目还形成了定期更新、动态更新、按需更新相结合的“活数据”更新体系,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横向上跨业务、跨行业协同,纵向上省、市、县协同联动的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保障全省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的鲜活性和权威性。
“目前,平台已形成多源数据汇聚的技术路线,支持二维矢量、栅格、三维模型、互联网服务等50多种自然资源主流空间数据格式,支持离线数据汇交、在线数据汇聚。”刘敏介绍,基于此,平台已汇集现状、规划、管理、社会经济共计4大类38个二级类的自然资源数据,数据资源总量达8880余项。
如此海量的数据不仅能以二维方式查看,还能在三维场景中展现。根据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要求,平台以全省DEM数据为骨架,叠加四大类数据,形成全省地形级三维场景,构建了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实现了数据的二维三维一体化展示、分析和应用,具备对倾斜摄影模型、建筑物白膜、精模等城市级三维模型的承载能力。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工程师、平台技术人员宋碧波打开平台,边演示边介绍:“平台还提供了三维分析及辅助规划、审批、监管等专题分析工具,全方位服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监测监管工作。比如,针对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可以直接在三维地形上对补划区域进行坡度分析,如果坡度大于25度,就需要综合考虑是否符合补划条件。”
省级统一建设,全环境自主可控
确保数据“管得住”
数据“进得来”,也要“管得住”。
“作为支撑自然资源业务应用的省级唯一平台,河南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已在自然资源业务专网运行近两年,汇聚管理了大量敏感空间数据,一旦处置不当,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我们必须将数据安全的地基打牢。”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基础测绘处处长翟娅娟说,全国产化的技术体系,能够从基础上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
项目严格落实国家自主可控战略要求,采用国产软硬件系统,搭建形成了一套全自主可控基础运行环境解决方案,实现全省自然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和高效利用。翟娅娟介绍,目前,平台已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评审及备案,安全等级为三级。
省级统建模式为“管住”数据又增加了一道“防护锁”。为实现上下层级业务的贯通,避免重复建设,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采取“省统一建设、市县使用”的模式,统一开发建设省、市、县共用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各地可对平台提出本地个性化功能需求。
“省级统建,横向上要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纵向上要实现省、市、县数据联动。这意味着得摸清省、市、县三级的现状,大大增加了平台的建设难度。”刘敏说,光征求意见,就花了两个多月。在省级统建模式下,平台构建了“集中管理—分区隔离—分级授权”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在数据层面,建设了省级数据库和市级数据库。在用户权限层面,形成了按权限访问数据资源的应用模式,省、市、县根据不同的权限访问不同层级的数据。由此,可以更好地规范数据存储,保障省、市、县三级用户的数据安全。
那么,市、县如何使用平台?平台提供了两种模式,来实现对数据的分级管理和应用。第一种,市、县直接使用省统建平台,由省级统一运维,市、县在线远程访问平台。第二种,有条件的市、县报请省自然资源厅同意后,可在当地部署平台,建立分中心,市、县负责运维和应用本级平台,同时要与省级平台对接。
“除开封、漯河、济源等地市外,大多数市县都是基于第一种模式。”宋碧波介绍,目前,平台已为省级、18个省辖市和179个县(区)开通了管理员账户和普通用户账户,服务访问次数30余万次/日。
统一数据出口,打造专题应用
确保数据“出得去”“用得好”
据了解,平台建立了规范的数据和服务共享机制,实现了对全省自然资源数据的统筹管理,统一了自然资源数据的出口,让所有数据都基于平台对外提供,各项业务都基于同一套数据来开展,有效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决策、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建设,让数据“出得去”,也要“用得好”。
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是依托平台开发的自然资源三大应用体系的一个应用缩影。
按照自然资源部有关文件要求,河南省以“三调”为基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的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依托平台,以一张底图为基础,整合叠加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形成覆盖全省、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基于平台建设的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诉求,研发了“一张图”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分析评价、成果审查与管理等应用功能,建立了规划指标监测预警、体检评估等模型,可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系统主要是围绕规划‘编得准’、规划成果‘审得快’、规划‘管得住’三方面来打造的。”河南省遥感院高级工程师、系统技术负责人刘杰介绍,利用系统“规划分析评价”模块,可计算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承载力和适宜性,实现对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的快速摸查,确保规划“编得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质检、近期城镇开发边界质检、城镇开发边界质检等工具,对报批规划成果质量做合规性审查,审查效率和准确度相比传统模式有明显优势,确保规划成果“审得快”。
“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利用这些质检工具已对全省18个省辖市及百余个县(区)的成果进行了审查,单项成果质检基本能在10分钟内完成,大大提高了质检速度,有力支撑过渡期规划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审批。”刘杰说,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有量等底线约束、国家强制管控的指标,系统还可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预警,并通过“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机制,确保规划“管得住”。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规划实施阶段“看不见、管不好、批不准”的问题,系统还开发了“精准实施”模块,提供了辅助选址、合规性检查、方案评估等功能。“如果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在报批前就‘一票否决’。”刘杰介绍,系统还可以将检查报告推送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供并联审批后续流程使用,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
此外,围绕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重点工作,该中心依托平台还开发建设了稳定耕地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监测监管、永久基本农田踏勘等一系列业务系统。
而针对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现有业务系统,平台已经对接了用地审批、增减挂钩、矿业权管理等十余个业务系统,在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相关数据由业务系统实时汇聚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功能服务接口,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自动回流到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才能保持平台数据的鲜活性和权威性。”翟娅娟说。
“下一步,要继续对接自然资源行业各类业务系统,建立健全数据长效更新机制,促进平台资源共享与应用互联,推进数据与业务相互驱动,持续打造管用、实用、好用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规划‘一张图’系统,全方位提升河南省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和精细化水平,进而为数字河南、数字政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郭幸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