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美丽河南的新画卷——写在全国生态日来到之际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3-08-15 10:45 浏览人次

  立秋过后,天气转凉,秋作物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中原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这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全国生态日8月15日到来。这次生态日的宣传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说:“设立全国生态日,有利于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然资源部门作为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责部门,我省始终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着力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河南,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实践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修复篇:让废弃矿山恢复青山绿水

  从新乡市区向北行驶10余公里,来到位于凤泉区的青龙山。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数万株树苗茁壮成长,由废弃矿坑改建的水池绿波荡漾,许多游客在步行道上驻足赏景、拍照留念,在山野间享受美好的夏日时光。

  看着眼前的美景,谁能想到:当年青龙山因为采石到处是废弃矿坑,植被破坏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每逢刮大风,山脚下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让人苦不堪言。

  2019年,我省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新乡市对这里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青龙山的命运由此逆转。

  青龙山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是我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负责人说,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我省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我省各地采取一矿一策,分类实施,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等多元化融合的治理模式。对有主矿山,本着“谁破坏、谁治理”原则,督促矿山企业修复治理。对无主废弃矿山,或者政府兜底,或者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治理修复。

  在废弃矿山中,我省注重培育矿山修复龙头企业,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政策红利和制度保障,引导和支持社会主体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通过矿山修复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提升生态修复综合效益。

  今年4月,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允许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对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

  今年3月29日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该条例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这一条例,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应当坚持科学规划、源头控制,分类管理、系统修复,依法监管、绿色发展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山川披绿,大地增色。全省各地生态修复如火如荼,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我省鹤壁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入选全国2023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得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目前,我省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黄河下游滩区、丹江口库区上游、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流域谋划一批重大山水项目,修复重点区域自然生态。

  整合篇:把露天矿山建成美丽花园

  站在栾川县赤土店镇三道庄矿区的一处平台上,一片20万平方米的“人造林海”展现在眼前。原来,这里是洛阳钼业集团的一个排渣场。2006年,集团投资400余万元,对排渣场进行了平整和培土,种上适合高寒山区生长的雪松、刺柏、红栌、青桐等树木5万余株,形成了独特矿山园林景观,不仅开创了豫西地区矿山行业植被恢复的先河,而且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道庄矿区在2012年3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019年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021年3月再次通过绿色矿山评估,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

  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负责人说,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损毁的地质环境只是其中一步。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减少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关停的坚决关停,所有的露天矿山都要建成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如今,我省许多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成了风景如画的公园。在绿色矿山建设中,我省独特的做法引起全国关注。

  一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确保矿山企业在建设中有规可依。

  2018年10月,我省正式发布煤炭、冶金、有色、黄金、盐碱、非金属、建筑石料石材等7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7个规范基本涵盖了我省正在开发利用的矿种,能够满足我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省自然资源厅在全国率先编制试行了《河南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估第三方评估打分体系》,并在随后绿色矿山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现已逐步形成要求更严格、量化更科学、重点更突出、操作性更强评估打分体系。同时制定印发了《河南省绿色矿山评估入库管理办法》,规范了我省绿色矿山申报、评估、入库、监管的流程,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首创绿色矿山建设专家服务团。省自然资源厅从地勘、矿山设计等单位精选170余名矿山管理专家,成立“河南省绿色矿山建设专家服务团”,主动深入矿山企业提供无偿公益服务,全程指导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专家服务团一方面宣讲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标准和案例,另一方面在深入矿山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一帮助企业梳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工作建议,全程跟踪企业整改进展,实时为企业提供帮扶指导。同时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绿色矿山建设进展情况和各级有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通过主动服务,充分宣传了有关政策,提升了矿山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的意愿和自身技术能力。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我省实施数量和质量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争取帮助更多的矿山企业建成绿色矿山;另一方面狠抓质量,开展“回头看”,找出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不足,全面巩固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对不符合标准要求、存在严重问题的矿山企业,坚决移出名录库。

  目前,我省绿色矿山总数达到211家,其中全国绿色矿山86家,均位居全国前列。未来,我省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制定激励约束措施,逐步落实激励政策,在用地、用矿、财税、金融等方面予以倾斜。持续完善绿色矿山评价体系和名录库出、入库机制,加强绿色矿山评估队伍建设,规范评估行为。强化绿色矿山后续跟踪监督,进一步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量,维护绿色矿山品牌形象。

  探索篇:寻找“两山”转化通道

  风起之江,雨润中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一颗绿色的种子,深入人心,播撒中原大地。

  我省努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后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同时,在长江流域的淅川县、西峡县和黄河流域的灵宝市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点绿成金,开辟发展“新通道”,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

  淅川县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自觉肩负起“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时代重任。这个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先后引进福森药业等8家企业,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产业以及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迅猛;文旅产业热烈火爆,2023年“五一”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98.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亿元。

  西峡县自2012年提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后,形成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格局,把发展“菌果药旅”特色生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年产值超过70亿元,惠及20万西峡人民。

  灵宝市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文旅业;一方面紧盯绿色化、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三化一高”方向,牢牢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风、光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通报了2021年度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结果,灵宝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再获“良好”佳绩。

  “淅有山川”“宛美西峡”“函谷农耕”等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的打造,全方位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市场份额和生态溢价,促使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两山”转化实践方兴未艾,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矿山公园等乡村新型服务业不断兴起,各种转化形式也在不断孕育中。

  “两山”理念,已深深植入中原大地的千里沃野;绿色,正成为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