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省新乡市区向北行驶10余公里,便来到了位于凤泉区的青龙山。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数万株树苗茁壮成长,由废弃矿坑改建的水池绿波荡漾,许多游客在步行道上驻足赏景、拍照留念,在山野间享受美好的夏日时光。
若非看到青龙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一座废弃矿山。通过一组组老照片,当年青龙山的采石场、废弃矿坑、遭到破坏的植被、裸露的岩石等清晰可见。
青龙山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石灰岩、水泥等建筑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龙山周边区域逐渐发展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建材集散地,一度聚集了数百家建材企业。
但是,矿产资源开采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每逢刮大风,山脚下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让人苦不堪言。当地村民曾自嘲地说:“走路捂着眼,吃饭盖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块预制板。”
为解决青龙山的生态环境问题,新乡市下定决心,在青龙山区域实施全面禁采,一场矿山生态修复行动随之展开。
2020年3月,新乡市以积极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为契机,投资1.87亿元,在凤泉区的凤凰山矿山公园核心区、驼腰山、青龙山3处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青龙山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就是这3处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总投资8700万元,治理区面积达1800余亩。
修复废弃矿山生态,必须做到科学治理、综合施策。新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科长卢中月介绍,青龙山项目分为两期实施,一期为危岩体清理工程,对矿山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治理;二期为覆土绿化工程,对青龙山进行全方位的地貌景观恢复。同时,项目实施兼顾经济效益,推广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旨在将青龙山打造为“观光采摘、文化乐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乐园。
经过不懈努力,青龙山项目共清理危岩体2.4万立方米,回填矿坑及覆表土260余万立方米,修建挡土保水墙2.7公里、沥青道路20余公里等,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隐患,保障治理区内道路畅通和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治理区种植了梨树、车厘子、山楂、枣树、石榴树、核桃、柿子树等经济林5.8万余株,在道路两旁种植银杏、乌桕等观赏树2000余株,在抚育区补植补造侧柏1万余株,并对因矿山开采而破坏的地貌景观、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
以前的矿山开采导致青龙山水土资源缺乏,如何有效地植树增绿,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
“青龙山治理区内土壤瘠薄,土层以石渣、强风化岩为主,再加上缺乏养护用水,树木成活难度大。”新乡市凤泉区自然资源局局长张迪介绍,为了解决缺土的问题,项目建设方从周边的凤泉湖扩容工程协调来200多万立方米的土,在裸露的山体上垫上了厚土,将原来的矿坑平整成了坡地。同时,采取引水上山、打井等举措解决水源难题。
解决了缺土少水的问题,新栽的树木才能种得活、长得好。项目初步验收显示,青龙山项目区果树成活率达96%。待到项目治理完成,青龙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将基本消除,新增经济林地1145亩,林地抚育补植203亩,既修复了地形地貌,也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改善,让曾经“卖石头”的青龙山,有了吃上“生态饭”的可能性。张迪表示,青龙山项目实施与促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未来的青龙山将花果飘香,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同时,由于项目后期的树木管养需要人力资源,可带动近200名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曾经的废弃矿山到现在的披上绿装,从以前的“卖石头”到未来吃上“生态饭”,放眼现在的青龙山,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