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灵感,打造自然之翼——河南自然博物馆开启自然教育“新表达”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张永强 时间:2022-11-28 18:37 浏览人次

  镜头一:黄昏时分,夕阳给河南省郑州市北龙湖湿地公园染上了一层红晕,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夜行动物的奇妙世界,在树干上、石头缝和草丛间,寻找大自然神奇的朋友。

  镜头二:夜幕降临,河南自然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小探险家。他们悄声问道:“恐龙晚上会复活吗?窃蛋龙真的会‘偷蛋’吗?”小探险家们无“恐”不入,寻找远古的宝藏,揭开心中的谜团。

  博物馆奇妙夜、玩转博物馆、北龙湖夜探……每逢假期,河南自然博物馆都要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吸引众多“小科学家”争相参与。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博物馆,河南自然博物馆于2008年对公众免费开放,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700万人次,拥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30多个称号。今年以来,随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河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的相继授牌,也赋予了河南自然博物馆全面打造自然教育基地的新动能。

  利用馆藏优势,拓宽科学视野

  丰富的藏品是一座博物馆的基石和底气。目前,河南自然博物馆馆藏各类古生物化石、矿物、宝玉石、动植物精品标本近3万件,其中包括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胚胎骨骼化石中华贝贝龙标本,世界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龙,以及中原地区最古老的银杏、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化石标本。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标本和精美的矿物晶体标本,每一件藏品都有独特的价值。

  “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独特的科普活动品牌,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说。长期以来,河南自然博物馆根据馆藏特色,积极创建青少年科普基地,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探索古生物奥秘,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了科普基地的桥梁作用。

  为进一步拉近观众和博物馆的距离,河南自然博物馆以馆藏标本为创作模本,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相继开发出“路易贝贝”毛绒玩具、汝阳黄河巨龙文具系列等,深受观众喜爱。“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数字文创产品的研发,把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有机融合进去,使其作为展示科学知识的载体。”徐莉说。

  开启自然探索,打造科普天地

  多年来,河南自然博物馆以强化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为主责,不断创新自然教育工作方式,完善馆内科普条件和功能,积极打造自然教育活动品牌。

  “我们策划开展的一系列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通过动手实验增长知识,通过捕捉观察深入思考,在自然探索中快乐学习。”河南自然博物馆主管科普研发工作的副馆长李杰明说。

  本着这一理念,河南自然博物馆相继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网络直播“自然大讲堂”科普讲座、自博小小讲解员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自然博物馆里找到“恐龙”留下的寻宝卡,和小伙伴们组成科学小队,开启远古探寻之旅。也可以在展厅二楼的科学实验站参与化石修复,化身考古学家,了解化石年代,掌握化石基本结构和种类,沉浸式体验科学发现过程。

  “通过亲身实践,广大青少年增强了保护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李杰明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河南自然博物馆共组织科普活动52场次,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展现出超高人气。

  倡导资源保护,树立生态意识

  近年来,河南自然博物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科普短视频,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然与生态保护知识。如为配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创作的《嘉嘉旅行记》,详细介绍了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类型和防灾常识;为配合全国土地日宣传原创推出的《走进田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耕地保护的意义。

  这些视频播出后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嘉嘉旅行记》被评为中国科学院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荣获首届河南省科普科幻作品大赛(视频类)一等奖。河南自然博物馆也被河南省科协、河南省文明办评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和“十佳”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类博物馆。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徐莉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作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深挖本馆潜能,深化交流合作,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为建设美丽河南作出更多贡献。”


编辑:厅宣传办 岳修科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