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十八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各地田长们在行动—— 让每一垄耕地都成丰收沃土
来源: 作者:张胜 王斯敏 常河 赵秋丽 冯帆 王胜昔 胡晓军 时间:2022-02-24 10:27 浏览人次


  【一线讲述】

  编者按

  春回大地,和风拂面,各地渐次进入春耕时节。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14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资源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中,对耕地保护管理机制进行基层创新,开始推行“田长制”。过去一年,基层田长们如何保护耕地、守护良田?新的一年,他们有哪些期待和行动?让我们走近倾听。

当好农田“大管家”

讲述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半面店村党总支书记、村级田长徐殿武

  放着车载喇叭、开车去田边巡查,这样的生活我每周都要经历两次。为啥?因为我是整个村农田的“大管家”。

  在定远县,本乡本土的村级田长有2300多名,人头熟、地形熟、情况熟。我们包保到村民组、到田块,是区域内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人。

  我们县位于江淮分水岭岭脊,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前些年,农业比较效益下滑,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闲置成“荒田”、违规建房“毁田”的事太多了。

  啥病就得啥药治。“田长制”就是治理土地撂荒最好的“药”。我们县借鉴河长制、湖长制,以村级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258个,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2664名,明确县级田长抓统筹、乡镇田长抓落实、村级田长抓巡查,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有人管这叫“定远模式”,效果立竿见影。这不,2020年这个做法还在全省总结推广了呢。

  从半面店村长洼组到老杨组,共4765米,田埂上竖着“田长制”公示牌。我作为半面店村的田长,要对村里这一万多块土地负责。制定、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常态化监管措施,开展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日常巡查,建立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台账,一旦发现问题,就第一时间上报乡镇,及时督促当事人改正。

  田长既是巡查员又是监督员,还是宣传员。2020年,半面店村岳庄组村民刘学友育了五百多棵杨树苗,准备在自家地里栽。我知道后立即到户做工作,费了好一番口舌才把他思想做通。事后,他还主动帮助村里宣传不要在农田栽树。

  田长制实施以来,定远县各级田长共发现并制止涉及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58起,恢复粮食种植面积3000余亩。县里还申请了6.6亿元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对成绩显著的乡镇给予100万元至200万元资金激励,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等项目。

  现在,我不仅是村里的田长,还是林长、河长和路长。新的一年,身为全村农田的大管家,守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是一个农民的本分,我想一直干下去。

当田长半年,村里“长”出297亩地

讲述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鲍庄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常传华

  天寒地冻,别人都爱“猫”在家里,可我每天骑自行车围村转一圈。因为我兼着村里的田长,“转一圈”按行话讲就是“巡田”。

  别看我的地盘不算大,但掌管2300亩永久基本农田、297亩一般农田,事关“粮袋子”,担子可不轻松。去年,聊城在全市推行“田长制”,我有幸成为5893名村级田长中的一员,开始全面负责鲍庄农田管护。

  刚当田长时,2300亩地大多都“不在状态”:地块小,大型机械进不去;排水差,有四五百亩玉米泡在雨水里;管理差,全村180户都是兼业农民,经商的、跑运输的、外出打工的,没有一家把种地当主业。

  要想改变,必须打破常规。经过10多次外出考察,20多趟走访调研,村两委决定和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探索整村土地托管模式,由供销社提供耕、种、管、收、储、售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确保村民收益。最终敲定的保底收益是每亩900元,盈余分红由企业、村民按照四六比例分配。

  土地“入托”,最难的是做思想工作。我和村两委一户户走、一家家访,终于统一了全村人思想。等到合同签约时,3天全部“入托”。鲍庄成了聊城市第一个“整村托管”的村庄。

  由于整村托管,小块改成大方,过去的地边地堰、生产路得到重新利用。我们填平了23条废弃沟渠、复垦14条生产路,硬是让耕地实现了“逆增长”,村里“长出”297亩地。

  去年秋种,山东省供销社现代农业发展集团调集粉碎机、旋耕机等五六十台机械一起上阵,7天种完了2597亩地,比过去提前10多天。

  为了当好田长,我还把2597亩地划成8个网格,挑选8个村民担任“网格员”,协助我做好管护工作。前段时间,我和网格员一起巡田时,就发现个别地块有麦苗出现冻害。于是,我们迅速联系了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派来镇压机,避免了大面积冻害发生。

  为了让更多村民稳定增收,我利用村里闲置宅基地引进了4家企业,让村里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再就业。

  每天巡田,眼瞅绿绿的小麦,内心特别美。因为我守的不仅仅是田,更是粮食安全。如果每个村都能“长”出一二百亩地,国家的粮袋子就会鼓鼓的。

田长这顶“帽子”,我乐意一直戴下去

讲述人:河南省扶沟县白潭镇吴岗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王炳全

  每周一早上吃过饭,我的第一件事便是骑着电动车,在村头、田地转一圈,查看有无违法占用、破坏耕地的情况,并将巡查结果登记在册。自从有了三级田长的新头衔,我隔三岔五就围着全村1000多亩耕地转。

  村民王继周长期在外地务工,家中有4亩地无人耕种。今年秋天,他买了60棵果树苗栽到自家地里。发现这一情况后,我找他谈政策、讲道理,让他主动把田里的树苗移走。我们又积极帮他将闲置土地流转给本村种粮大户。他高兴地说:“真是太感谢了,要不是田长及时制止,我的损失就大了。”

  看到工作被群众认可,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如今,跟我一样的基层田长,扶沟县共有412名,主要工作是教育和引导村民履行土地资源保护义务,发现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劝解,记录情况逐级上报。

  去年3月,县里出台了推行“田(林)长制”的文件,建立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我们这些村级田长能将违法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老百姓的财产也是一种保护。

  前不久,我收到县自然资源局“蓝天卫士”监测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提示本村有一处耕地疑似存在违法占地行为。我立刻赶往现场,原来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在承包耕地上建起了粮仓。在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的劝阻下,种植户当场自行拆除了违建。只要是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这个监测平台都可以自动识别、抓取,及时推送到田长的手机里。

  除了明确各级田长的工作职责,我们县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巡查台账。县里还搭建了“田长制”微信工作平台,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通过微信群等以图文形式上报。

  耕地就是耕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保护耕地、防止抛荒撂荒的基础上,我们还想方设法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让粮食更安全、更优质。比如,农田残留农药废品、塑料薄膜等杂物,不但会污染土壤,而且影响美观。每次巡查中发现田边有堆放的垃圾,我们都会立即记录下来,通过电话告知该地块的村民,督促他们及时处理。

  现在,每块耕地都有了守护人,我们农家人心里更踏实。田长这顶“帽子”,我乐意一直戴下去。

保护今天的耕地,端牢明天的饭碗

讲述人:江西省贵溪市周坊镇农综站站长、乡级田长李远玲

  我在镇里从事了30多年农业服务工作。去年市里建立四级“田长制”,我第一次当起了乡级田长。

  作为贵溪市产粮大镇,周坊镇2021年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余亩,是近年来实施面积最多的一年。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便于机械化耕种,旱可灌、涝可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高标准建设需要更高标准管护,实施田长制就是通过日常巡田,记录每一块农田的大事小情,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说实话,一开始,农民朋友们对于上门服务的田管家可不是都欢迎的。有时我带着村组田长一起巡田时,看到有农民在田里挖鱼塘,甚至栽种了苗木,还有人为了拓宽自家的田,把3米5的标准机耕道挖掉了2米多。上前制止时,个别老百姓还理直气壮:“我家的田,为啥要你管?”我们苦口婆心宣讲政策法规,直到让他们明白违规之处,自觉停止对农田的损坏。

  一个村组基本只有一位基层田长,有时会遇到难解的题。现在,农业部门研发出“农易巡”田长制信息平台,极大缓解了我们的心头之苦。每次巡田时发现破坏耕地问题,就可以通过App平台拍照汇报到市级田长那里。遇到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可以请求上级田长派出相关单位或执法大队前来支援,形成动态巡查、管理报告、快处严查的机制。

  基层田长“管得宽”,事多活杂。农田水利设施要管,土地撂荒也要管。作为长年待在乡镇一线的干部,我深深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得当作自家的田一样悉心照看。去年雨季,我们冒雨巡田,发现神前村种粮大户郑相东位于河道边的农田已经积水,需要及时处置。我和村级田长迅速打开App请求支援,十余名党员群众闻讯赶来,清沟排涝,最终让稻田转危为安。事后郑相东感慨道:“田长真是我的家里人啊。”

  打开镇里田长们的汇报记录,大到田埂垮塌、沟渠损毁,小到白色垃圾、病虫害隐患,仅2021年一年就为群众解决各类难题1400多件,每一笔记录的背后都是田长们的汗水和付出。

  近年来,村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有的耕地没人管、没人种。我们田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帮助留守村民开垦撂荒田,整理农田边缘土地,全镇新增耕地150多亩。这些零散的撂荒田经过高标准改造后,成为种粮大户眼中的“抢手货”。

  保护今天的耕地,就是端牢明天的饭碗。新的一年,我和镇里各村组的田长们将继续奔走,管护耕地、服务农民。当前,随着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如何在现代农业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我们渴盼更多好政策落地,让我们的饭碗越端越牢。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