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耕作是一种源头保护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阎炎 时间:2021-11-18 11:52 浏览人次

  “今年不容易,先有疫情,后遇台风。可是,秋粮丰收我心里有底!”在吉林省梨树县,老杨的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早一批采用“梨树模式”对黑土地进行保护性耕作的专业合作社,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老杨对脚下这片黑土地充满信心。

  梨树模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相当于给黑土地披上了“棉被”,还可以恢复土壤孕育生命的基础能力。一方面,采用玉米秸秆直接覆盖土层,既提供了大量有机物养分又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也能够减少土壤侵蚀;另一方面,实行机械化免耕播种,将耕作对土壤的扰动降到最低。

  诚如《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所言,生命依赖于土壤。科学家们奔走呼吁,人类的整体生存未来可能因为粮食危机而受到威胁,本质问题是全球范围内,愈来愈多的土壤状况恶化,不再适宜孕育生命。众所周知,农田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己的生态系统。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的耕作方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导致农田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差,进而直接影响耕地质量,若不及时改变则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而保护性耕作,正是近年来世界科学家们倡导的一种“可持续土壤管理”。我们从土地中获取粮食,同时尽量对其的有害干扰并提供天然养分,耕作过程尽量接近自然土壤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欣喜地看到,那些推广梨树模式的试点不仅玉米明显增产且长得更加强壮,蚯蚓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约是原先的6倍。而蚯蚓只是一项最简单的指标。实行保护性耕作方式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农田生态系统的重构,可以有更精确的定量化研究。

  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梨树模式成功之“道”恰在于采用自然的方式培育土壤,从而实现粮食高质量产出与耕地休养生息两不误,通过从根本上保护耕地来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是永续发展题中之义。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