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收官战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9-27 00:00 浏览人次


内乡县瓦亭镇山南村贫困户王菊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直播卖蜂蜜增收。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近年来,卢氏县大力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山城,将昔日的烂河滩变成如今的市民休闲乐园。


俯瞰信阳市光山县东岳村所在的文殊乡,一望无际的稻田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
    □本报记者 归欣
   金秋之河南,满目丰收喜悦;脱贫之战场,处处火热景象。
   今年2月28日,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正式脱贫摘帽,累计65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最后一批52个村、35万人今年年底前脱贫,箭在弦上、势不可当。
   “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变。”“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一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铆足干劲、精准发力,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依靠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书写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
   党建旗帜高扬  战斗堡垒越筑越强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一年来,我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在疫情考验的特殊情况下,慎终如始、毫不松懈,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
   政治责任抓稳扛牢。省委书记王国生带头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走遍“三山一滩”贫困地区;省长尹弘到河南履职第二天,就深入兰考、新县调研脱贫攻坚。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14个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调度,省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推进具体工作的“队长”,把各条战线“拧成一股绳”,汇聚最澎湃的脱贫攻坚合力。
   基层堡垒不断加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年来,我省驻村帮扶工作继续扎实开展: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1.3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2.1万个驻村工作队在新春佳节放弃休息,第一时间返回一线、坚守岗位;数十万名帮扶干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打造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涌现出秦倩、韩宇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有了攻坚克难的“主心骨”。
   全域党建星火燎原。今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通过全域党建为脱贫攻坚撑开一张密实的“巨网”。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百千万”示范引领行动,3225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面貌焕然一新;推动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全省218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实施“头雁工程”,全省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2108个。
   产业撑起富路 “美好生活”越走越近
   “啥是美好生活?俺村现在就是。”西峡县二郎坪镇中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战快人快语。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靠着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全村人均年收入5年翻了一番。今年,村里又开发出中华蜂、中华鲟养殖,溪边民宿等“致富新武器”,实现产业发展“海陆空”立体化。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以促进群众稳定增收为主要目标,一年来,河南牢牢把握产业扶贫这个“第一要务”,把扶贫产业项目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托起“稳稳的幸福”。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019年年底达到13252元。
   资金投入作保障。今年以来,我省将5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向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落实金融扶贫过渡期政策,为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提供强大资金保障。截至6月底,各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5.66亿元,新增扶贫小额贷款20.48亿元,新增精准扶贫企业贷款38.46亿元。
   “十大行动”稳基础。今年以来,以田园增收、养殖富民、旅游扶贫等10项产业扶贫行动为重点,我省已落实产业扶贫项目8855个,带贫427.5万人次。其中,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334家、带贫13.88万人,发展带贫专业合作社1.02万个、带贫24.1万户,建设产业扶贫基地4083个、带贫35.09万户。
   “三产融合”添后劲。大别山区,新县、光山立足绿色经济,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旅游”等扶贫新路子;黄河两岸,卢氏、清丰食用菌发展迅猛,“小伞盖”撑起“脱贫路”;伏牛深山,淅川、嵩县依托“果菌药”,实现产业“全覆盖”……一年来,我省优势特色产业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93万人。
   人居环境改善 “生态宜居”落地成画
   鲁山县四棵树乡黄沟村实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动,在残垣断壁上建起“一场四园”;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打造手绘小镇,将百年土坯房改造成网红新民宿……一年来,河南强力推动人居环境改善,90%以上贫困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脱贫攻坚提了成色,给乡村振兴铺了底色。
   环境治理拉高幸福指数。在广大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清理,是人居环境改善面临的两道“难题”。在具体实践中,新密、许昌等地开展改厕、改厨、改浴、改污“四大行动”,探索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成为历史,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截至目前,全省90%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美丽环境劲催美丽经济。休闲栈桥曲曲折折,传统民居古朴沧桑,黄河故道上曾经落后的民权县孙六镇任庄村,如今靠“颜值”取胜,成为当地有名的“森林村庄”。今年以来,我省许多乡村实现了由“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变。“靠着云台金菊,我们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超过1万人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没问题。”修武县郇封镇后雁门村党支部书记薛胜利自信满满。
   城乡互融生发美美与共。美丽乡村既要宜居,也要宜业。立足当地传统手艺优势,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创办了神龙香包等1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村民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留住美丽乡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郝堂村“不扒房、不砍树”,靠传统文化和乡村肌理引来全国游客……一年来,围绕打造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我省创建1300个“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村。
   产权改革破题
   乡村振兴“元气满满”
   “过去山是山,水是水;现在山是股份,水是财富,人人都有份,浑身都是劲。”产权制度改革后的新县沙窝镇朴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负转正,突破70万元,有效地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了起来。
   一年来,河南用好改革法宝,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党中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顶层设计,为脱贫后的中原农村打开发展枷锁,勾勒如画风景。
   清产核资摸家底。一方面,不少村庄“无钱办事”;另一方面,集体资产“躺着睡觉”。产权归属不清、集体组织缺位、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带来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地区。解决这“一揽子”矛盾,必须靠改革的“手术刀”。今年以来,在获嘉县、濮阳市华龙区、新县等18个县(区)完成国家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我省清产核资工作提速推进,为广大农村摸清发展“家底”。
   成员界定聚人心。都是村里人,谁能受益,谁无权利?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的界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我省农村实施“一村一策、一事一议”,既得到大多数人认可,又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权益,使改革得以顺利开展。“以前重阳节给老人发个鸡蛋白糖,都有人觉得不公正,现在发钱大伙儿都没意见。人心齐了,以后我们搞集体经济更有信心了。”获嘉县史庄镇李村一位村干部说。
   盘活资源增收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党支部“把方向”,村委会“管事务”,股份经济合作社“抓发展”——通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身份证”,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目前,先行一步完成试点任务的县(市、区)变化喜人。获嘉县50%以上的村集体年均收入已达10万元;濮阳市华龙区去年7个村集体分红900多万元;新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万元,最高的达80万元。
   两千日辛劳,而今胜利在望;亿万人接力,只余最后一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在中华民族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一刻,河南将交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产业扶贫兴旺
   以田园增收、养殖富民、旅游扶贫等10项产业扶贫行动为重点
   今年以来,我省已落实产业扶贫项目8855个带贫427.5万人次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