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出淅川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调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卢博豪 时间:2019-12-02 00:00 浏览人次

首席记者 李倩 特约记者 杨磊 通讯员 章政玉 芦艳艳

耕地土壤让人既爱又恨——在地上,它是“宝”,是粮食安全的根本;在水中,它是“害”,是水污染的元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理念,以生态系统修复为原则,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通过移土减害、培土增肥,解开了这个难题,既守护好了京津冀“大水缸”,又保住了宝贵的耕地耕作层土壤资源。

一减一增之间,保护与发展的两难也由此破题。谁说守水就是守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淅川走上了生态强县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移土减害

让沿线居民少“喝”44万吨有机质和氮磷,5年减少石漠化水土流失200余万吨

丹江水清了,桃花水母现身了。

指甲大小,晶莹剔透,像花儿朵朵绽放,像降落伞在空中缓缓升降,像窈窕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安了家。这种小精灵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对水质极其挑剔。

在南水最终目的地北京,房山大宁调蓄水库水面大面积扩增,吸引了丹顶鹤、绿头鸭等鸟类来此落户。“目前南水已成北京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同时反向回补密云水库等水源地,让地下‘血脉’休养生息,北京城恢复了‘灵气’。”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相当于引入了1800多个西湖,不少地方告别了高氟水、铁锈水、苦咸水。”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中线工程5年累计调水超过250多亿立方米,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水质监测数据表明,输水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Ⅰ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0%左右。

问渠那得清如许?南水水质安全在库区上游靠的是严控治理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使用,作为“大水缸”的渠首淅川,则贡献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据专家介绍,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是有机质、总氮磷含量。一定程度上,这些物质在耕地土壤中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越金贵,但到了水中,则恰恰相反:氮磷超标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的沃土良田。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南水北调设想以来,全县累计淹没耕地41.6万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13.1万亩良田淹没水中。据河南省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杨新民介绍,淹没区耕地土壤化验结果显示,有机质平均含量13.84克/公斤,全氮0.9克/公斤,有效磷15.69毫克/公斤。如果全部耕地耕作层土壤都埋在水下,不仅造成表土资源的浪费,更将给水质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同时,淅川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5万亩,被称作“地球之癌”的石漠化,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对水质危害极大,影响丹江口水库的寿命。

能否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的理念,统筹考虑地上水下各要素的密切联系,以土地整治为工具,协同解决水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土地整治专家的设想成为现实。据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负责人介绍,为降低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保护和改善丹江口库区水质量,同时抢救宝贵的耕作层土壤,国家2013年1月投资19.71亿元在淅川县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建设规模52.57万亩,在8.58万亩优质耕地上剥离表土2288万立方米,配套土地整治区43.99万亩。

据参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土培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成效评估的专家介绍,表土剥离不仅减少了水库有机质44.33万吨,全氮24.41吨,有效磷425.47公斤,同时增加了2288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容。与此同时,淅川坡度低于25度的石漠化耕地通过移土培肥变成了良田沃土。据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可保土41.11万吨,有效减少了库区水土流失,降低了入库泥沙淤积量,保障了入库水质。

“国土整治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要求国土整治从单一要素整治转向以多要素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整治。”业内专家表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传统土地整治向国土整治、生态修复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是自然资源部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体现了自然资源部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责任担当。

培肥变宝

沃土“搬家”上坡,治愈“地球之癌”,为农业产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耕作层是耕地精华、粮食生产之本,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土壤的形成是有机质积累的漫长过程,自然形成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需要200年~400年。抢救耕作层表土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表土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5亩荒坡地也不抵1亩沟垱地。”淅川“七山一水二分田”,集山区、丘陵、库区于一体,人均不足0.4亩,跑土、跑水、跑肥严重的“三跑田”是库区留置群众赖以为生的口粮田。如何为库区群众造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

“自古以来,只有石头滚下河,哪有肥土爬上坡。如今,政府不仅把川里的肥土搬上坡,还把原先的坡地、孬地、石洼洼地改造成好地,荒坡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盛湾镇兴化寺村农民周兴元发自内心为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点赞。

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李中伟介绍,工程首先剥离即将淹没的河川平地40厘米表土,然后按照平均30厘米的厚度覆盖在海拔172米以上的坡耕地特别是石漠化耕地上,改造成梯田10.84万亩,再配套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综合性工程措施,“地球之癌”得以治愈,走出了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恶性循环。

“今年多覆一撮土,年年多收一份粮。”看到自家一小块一小块的坡瘠地变成了肥沃梯田,马蹬镇吴营村村民余保山说:“实施移土培肥后的土地明显不一样了,坡地变成了梯田,水电、沟渠、路通到了地里;地肥得让种的芝麻直往上蹿,长了两米多高。”

一寸土地一寸金,移土培肥利万民。据测算,覆土培肥后的土地整治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13.84克/公斤,耕地等级平均提升1等,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2亿斤。“过去一亩地开价200元没人要,现如今成了香饽饽,800元还争着承包。”机耕路四通八达、排灌渠交织成网,旱能浇、涝能排,丰收不靠天的农田,为农业产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榴红了,淅川“褚时健”笑了。“地头价8元一斤,到了电商平台要10元以上,装成礼盒就是30元。”老城镇,豫淅红农业公司负责人余昌国种石榴的经历,颇有几分类似种植褚橙的褚时健。5年前,退休再创业的老余跑遍了周边数个省,认定淅川好地好水好生态,是种软籽石榴的天赐之地。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种植的2.5万亩石榴、杏李今年喜获丰收,老余信心坚定:“做大做强石榴‘文章’,一定能带领420户1800多名移民挖穷根、甩穷帽。”

“不少不少真不少,不信你看工资表。”唐王桥老党员高敬森告诉记者,村里流转8000亩土地给福森药业种植金银花,村民一边旱涝保收收着流转费,一边在家门口成了“上班族”,多的每月收入六七千元。有了产业支撑,社区建设不再是空。社区居民家家两层小洋楼,学校、卫生室、超市、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供排水系统入村入户。这个过去远近有名的“三痞村”,如今在河南省百个乡村振兴村榜上有名。

护水致富

既修复“绿水青山”,又为“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铺路搭桥

淅川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多少年来,守水几乎就是守穷。

“我的家,在丹江水下。”1700多年前,屈原在淅川写下千古名篇《国殇》。诗中描述的热爱祖国、凛然悲壮的楚人风范,深深烙印在世代生活在丹江边的淅川人的骨血里。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淅川人作出了巨大牺牲——全县搬迁移民36.7万人,有树不能伐、有水不能养鱼、有矿不能开采、规模养殖不能搞、污染企业不能开……淅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努力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移土培肥工程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贯穿始终,不仅为淅川修复、创造“绿水青山”,更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铺路搭桥。据杨新民介绍,淅川工程与区域建设相结合,突出“大规模、定制式、生态化、产业化”特点,即大规模移土培肥,最大范围剥离表土培肥贫地;因地制宜合理土壤搭配,合理工程布局;减少水土流失,将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农民生产致富结合;建设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载体,促进农民增收。

评估显示,项目区生态服务价值明显提升,生态风险明显下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当量从27万个提升至28万个,生态服务价值提升4000余万元。土地利用等别提升,耕地生态当量由2.19亿元提高到3.56亿元。生态风险指数由0.67的高风险下降到0.34的较低风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淅川“短、中、长”三线结合发展生态产业,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达138亿元以上,描绘出了一幅水清民富县强的新时代画卷。短线抓短平快种养,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金银花和稻虾共作等产业,种养殖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中线抓生态林果,培肥后的耕地向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以软籽石榴、柑橘、杏李等特色林果业为重点,种植近10万亩,引进60多家企业投资生态农业,3万多名贫困人口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长线抓生态旅游,依托好生态好风景,全县建成旅游重点村36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700多家,辐射带动1.8万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长短互补,使群众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确保他们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丰碑刻在青山上,政绩融入清水里。”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守住一库清水,是国家民族的重托,也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元气”。水源涵养与富民强县的共赢,是真正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最近一次水质监测表明,丹江口水库109项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捧起来就能喝。

既润京华,又富淅川。掬一把南水入口,甜沁心扉……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