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和猪肉价格一样“飞起来”的还有砂石料的价格,一些地区的重点工程建设工地甚至出现因砂石料供应跟不上而导致停工和延期的现象,引发各界广受关注。据相关部门测算,仅福建一省2019年~2021年,全省年均建设用砂就预计约1.1亿立方米,缺口量高达75%。
这种供需矛盾带来价格的一路飙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砂石价格涨幅达100%,但依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卖。建设商看到平日毫不起眼、似乎遍地都是砂石料的眼神,简直和看到珠宝的光亮程度无异。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市场,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砂石料的消耗仍将呈刚性增长态势。如何有效保障建设用砂石料的有效供给,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首先,优化砂石结构,减少对天然河砂的依赖。砂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也是应用广度仅次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河床、湖泊等直接取用,从挖泥船和抽吸泵,到用铲子和徒手挖掘,开采手段多种多样,开采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岩块从山体剥离进入河道,在被水流运移、碰撞中变小、磨圆,是个非常缓慢的物理过程,砂子的“成长期”要经历千年。所以,砂子每年的新产生量远少于开采量,年复一年地也就慢慢成了“稀缺品”。再加上不合理开采河砂会带来生态破坏和影响河道安全问题,在近年来开展的环保督察中,河床违法采砂屡受诟病,绝大多数小型、非正规的采砂行为被取缔。从长远来看,要长期保障建设用砂安全,需要另辟蹊径,寻找河砂的替代资源。
其次,合理规划布局采砂企业,保护合法开采,稳住“主渠道”。毋庸置疑,在较往年需求量并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次出现“砂石荒”现象,问题出在供应环节。由于环保问责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夸大矿产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在整顿非法采矿的同时,殃及合法开采企业,简单地将砂石矿山“一关了之”,甚至搞“无矿县”。针对砂石矿山“一 刀切”后出现的问题,湖北、福建、海南等地变“堵”为“疏”,出台相应文件,要求管理部门根据工程建设市场预测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砂石料来源及开采方式、供给服务半径等,合理规划砂石矿山布局和开采规模,推广绿色开发方式,采用降噪音、降扬尘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譬如:在工业化生产机制砂石料中,采取全自动封闭式湿法流水线作业,将大石块生产成大小不同规格的石料,粉末用来轧制砖块,可以实现“零残余”。
再其次,深挖潜力,变废为宝,多渠道补充砂石料来源。譬如:国内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近2亿立方米,其中的大部分是砖石、混凝土。如果对其加以分类、破碎,回收后重复利用,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源。再比如:各地在开展“三区两线”露天矿山治理中,采取削坡等工程干预措施,一些石材可作为“副产品”回收,在开发式治理中增加砂石料的有效供给;在河道疏浚、清淤过程中挖出的砂石,也会成为砂石料来源的又一“添头”。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新问题新矛盾也不断接踵而至。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丧失定力,而要直面问题,逐一搬掉发展中的“拦路虎”。砂石料是现代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智慧,从供给端入手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相得益彰。(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杨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