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还复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时间:2019-05-20 00:00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刘立新  通讯员 刘鹏飞

“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村原处处垂杨柳,一路青青到永城。”几百年前,明代诗人李先芳以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河南省永城市的自然面貌。

立夏时节,记者漫步在永城市日月湖畔,只见远山碧水,芳草青青,鸟语花香……很难想象,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采煤沉陷区,道路断裂、村庄淹没、农田荒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如今,日月湖已成为永城生态修复最亮眼的“名片”。

近年来,因煤而兴的永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坚持高起点规划、多元化投入、全方位修复,高质量实施以日月湖为核心的采煤沉陷区和以芒砀山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努力将“废水荒山”变为“绿水青山”,积极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共治的“永城样板”,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永城市先后投入各项治理资金113.1亿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6.53万亩,有效保护耕地1.4万余亩,新增建设用地5600亩。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1.9亿元,对芒砀山3个废弃矿坑实施生态修复,恢复治理面积1500多亩。

高起点规划  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

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地下含煤面积13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其中已查明煤炭储量51亿吨。丰厚的煤炭资源给永城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挥之不尽的伤痛:全市因采煤引起的沉陷区9万余亩,道路、村庄、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涉及15个乡镇、267个自然村的9.6万人。

“日月湖所在的区域,是我市面积最大、塌陷最严重的沉陷区,土地沉陷3万多亩,沉陷深度平均2.1米,常年积水面积约5000余亩,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坑洼地。”永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杰告诉记者。

除了采煤沉陷区,废弃矿山也是永城的“生态之痛”。位于该市北部的芒砀山,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过度开山挖石,导致山体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资源枯竭后,区域内形成大量废矿坑、危崖、陡坡,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

2009年,为偿还生态“欠账”,抚平生态“伤疤”,永城市将生态修复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集聚人力、物力和财力,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经验,按照“大自然、大环境、大气候、大气魄”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运作,全力对采煤沉陷区和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与此同时,永城市先后出台《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治理工作规划》《东西城区间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快建设沱北湿地公园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治理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以确保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从此,一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共治的生态修复大棋悄然走起。在采煤塌陷地治理方面,永城先后开展日月湖、还金湖、沱河湿地公园等治理项目,整治采煤沉陷地5万多亩;在废弃矿山治理方面,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方式,对芒砀山保安山、僖山、夫子山等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使曾经满目疮痍的废矿坑变成游人如织的游乐园。

现如今,北有芒砀山,南有日月湖。一个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地质公园,一个是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矿山公园。

作为生态修复的“主力军”,自然资源部门责任重大。“将严格按照‘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的整体思路,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还百姓绿水青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蒋清伟表示。

多元化投入  破解生态修复资金难

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近年来,永城市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利用“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坚持“政府撬动、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元化生态修复治理。

芒砀山保安山是芒砀山汉墓群的核心位置,其南北侧因开山采石形成大面积的采石坑塘和陡崖峭壁,具有较大地灾隐患,且对汉墓安全不利。永城投资近亿元,利用短短2年的时间,结合芒砀山景区建设,将保安山采石坑塘和原水泥厂、陶瓷厂等工业遗址建成了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

此外,为减轻财政压力,永城将生态修复工作与开发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相结合,规划实施了芒砀山地质公园僖山景区和夫子山景区项目。而僖山景区项目是永城第一次成功运用“PPP模式”运作的项目,其中,永城市保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达5600余万元。夫子山景区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将原有的采石坑治理成目前单日客流量过万的5A级旅游景区。

目前,永城已累计投资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86亿元,其余为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随着工程的推进,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已吸引企业、社会近50亿元资金投入。2017年,永城还依托省财政项目2186.5万元的政府投入,在西城区北部城市规划区内,实施了集观赏、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沱河北湿地公园项目。

全方位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共治

近年来,永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治矿、建湖、增绿、护田等手段,积极构建工作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在治矿方面,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编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规划,因矿施策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同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既还“旧账”又不欠“新账”。按照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永城全域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永城将用2~3年时间,科学复绿15处废弃矿山。今年计划对磨山、马山、夫子山等8处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李杰表示。

在建湖方面,永城创造性地提出了“挖深垫浅、挖湖堆山”的治理思路,集“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于一体,构筑起“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使其变成生态湿地、生态公园,初步构建“两湖四带一湿地28公园”生态布局。

同时,永城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坚持造林、造绿、造景相结合,对采煤沉陷区和废弃矿山因地制宜制定绿化方案,完成山区绿化2000亩,补齐空地,形成了万亩桃林、万亩杏林多色彩、多层次生态景观。

此外,永城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与土地复垦、拆旧复耕、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相结合,将采煤塌陷区内的村庄进行整体拆迁治理、集中安置,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耕地面积。例如,城厢乡所处的区域曾是两个煤矿的主采区,因过度开采,全乡17个村庄出现耕地沉陷,2万余村民的生产生活面临困境。2014年起,永城对这一区域进行大规模土地整治和老村庄拆旧复垦,新增耕地3600余亩。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张忠慧表示,运用生态的方法、系统的思维,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进行自然恢复、生态修复,才能让“废水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生态﹢”效益凸显  奏响“黑白绿”经济和谐曲

“乌金矿采财源茂,白面畅销内外名。”这是永城所谓的“黑白”经济,黑的是煤,白的是面粉。如今,永城在“黑白”经济之外又添一“绿”。

沉陷区变身生态湖。艺术公园、滨水步道、叠水瀑布、栖凤山植物园……目前,日月湖北部人文景观和中部艺术景观已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10余个景点已对外开放。“日月湖现在大变样,大家每天晚上都来这里锻炼身体,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不少市民逐渐尝到生态变化带来的甜头。

作为汉文化发祥地,永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芒砀山景区在不足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汉梁古文化景观29处。景区内的保安山、僖山、夫子山通过生态修复,开发蹦极、玻璃栈道、滑草场等项目,“生态﹢旅游”效应日益凸显。2018年,芒砀山景区共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同比增长2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30.9%。景区附近十几个村子的百姓有的直接在景区里打工,有的则办起民宿,发展乡村民俗,收入明显提高。

湖水碧波荡漾,山坡绿树成荫,一个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矿业城市正缓缓走来。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