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西依伏牛,东瞰黄淮,因煤而兴,因山得名,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历史上的平顶山可以说是一座极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解放后,这里发现大型煤田,先有矿而后有城,因此有中原“煤城”之称。
近年来,中原“煤城”实现绿色“转身”,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矿山石山变身成绿水青山,生态包袱打造为金字招牌。
为矿山披绿装,补大地之殇,是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的一道“关卡”。4月21日,河南“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冒雨先后来到平顶山境内的郏县、宝丰等地,探求这座中原“煤城”的矿山复绿之道。
郏县茨芭镇西蛇山上,一道道梯田从山脚层层盘旋而上,马尾松、油松、侧柏等树苗在蒙蒙细雨中青翠欲滴,生机勃勃。为创新机制修复矿山之伤,郏县先行探索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新路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区内修复”主要是矿山企业在采区内,进行复土复绿,同时对矿区道路两侧植树绿化、悬崖峭壁挂网复绿。规定各矿山开采面资源没有采尽、没有完成生态修复的,一律不得再开新坑口、新采面;“区外补偿”主要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要求全县所有持证生产矿山在完成矿区内恢复治理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冬春有利时机,把矿区边沿周围500米(左右)范围纳入义务植树区,由矿山企业负责,全部植树造林。
“石头缝里栽树不容易!一开始,我们拉水上山,一车水只能浇400棵树,乡镇干部轮流上山给大家做饭。还是老百姓们办法多,在山上开挖了天然蓄水池,有了水,咱的树明年一定绿油油!”指着不远处的东蛇山、中蛇山、莲花山等,茨芭镇镇长刘世杰动情畅谈。
利用去冬今春植树季节,郏县已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恢复治理及生态补偿2.04万亩。“在‘区内修复、区外补偿’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下,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构建起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露天矿山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
而在宝丰县张八桥镇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项目处,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看到,不远处村民们的新居整齐划一,工矿废弃地已被拉来的客土所掩埋,下一步的耕地平复正在紧张进行。
“通过整治,节约了耕地面积,原来需要3000亩用地现在只需1000亩安置村民,最重要的是,群众的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村更美了!”宝丰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义辉介绍。
在大营韩庄矿区采煤沉陷区,实施水源整治,依托地形地貌建设九龙湖,涵养水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在永顺铝土有限公司边庄西坡矿山区,山那边的铝土矿企业正在作业,山这边的榆树、槐树、大叶女贞、刺槐、塔松在迎风摇曳,“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在同一座山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从在开发中保护到在保护中开发,从“先开采后治理”到“边开采边治理”,从抢救性治理到主动性治理,从修复性治理到保护性治理,平顶山依托一系列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原“煤城”特有的矿山治理之道。
“现在看,绿水青山才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平顶山要以绿色矿山城市建设为生态抓手,以中国尼龙城建设为产业抓手,生态包袱正在变为金字招牌!”平顶山市副市长张弓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跟随媒体采访团离开平顶山时,雾雨朦胧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