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展播二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共筑国土梦——长垣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唐汉章
来源:机关党委 作者:机关党建审核 时间:2017-12-08 00:00 浏览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长垣县是河南省唯一一个承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县(市)。

在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长垣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际,我想谈谈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拙见。

一、长垣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探索

2015年2月,长垣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主要任务是赋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完整权能,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2016年9月增加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是缩小征收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建立多元保障机制。截至目前,长垣县共出台入市配套文件13个、征地配套文件8个,构建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已入市地块27宗414.3亩,农民获得入市收益4080.6万元,为入市试点提供了全域化样本,并实现了县政府对农转用和调整入市的审批实验;征地已完成19宗860亩地块试验,从试程序、试范围、试多元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

(一)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活农村市场经济。一是创新入市主体。结合县域集体经济组织消失殆尽的实际,短期内将村委会作为村农民集体、村民小组集体土地的入市主体,解决了入市主体虚置问题。并已着手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二是确定入市范围。城市规划区内原则采用征收方式保障用地,城市规划区外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式保障用地,探索了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和整治入市三种途径。三是规范入市程序。改革用地审批制度,享受省辖市农用地转用审批权,承接“增减挂”审批权。参照国有土地管理,构建统一规范的入市交易平台、交易规则、服务监管机制。指导村、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分别按“四议两公开”、户代表决议的民主决策办法决定入市相关事项。四是严格资金使用。以成交金额为征收基数,按不同用途、不同级别征收不同比例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以缩小不同区位不同用途入市收益差距。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规定入市收益分配到农民个人的,不超过所在区域的征地补偿标准,剩余部分留归集体,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事业支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村财乡管”,并接受财政、审计等监督。五是完善集体土地权能。赋予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出让年限、二级市场转让、出租等权能,县政府设立2000万风险补偿金,为入市地块提供信贷支持,保障实现抵押融资权能。

(二)以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规范国有土地市场体系。一是严格划定征收范围。出台土地征收目录,界定公共利益范围,非公共利益用地逐步退出。二是规范完善征收程序。将征地告知书发布程序前置,与被征地农民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实施征地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民主协商制度及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机制,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三是探索多元化保障机制。加大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如发放生活保障金、配建失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市场、商铺、门面房等营业性场地等,并拟对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进行补贴,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三)探索实现土地征收转用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和集体之间分享比例大体平衡。为实现上述大体平衡,长垣县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按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别征收不同比例调节金,以调节国家和农民集体分享增值收益的额度;对国有土地征收出让,参照征地综合区片地价的政策思路和模式,以征地区片为测算单元,每个等级区片内征收后的土地不论按何种用途出让,被征地群众均按规定标准和金额分享增值收益。总的方向是逐步提高农民在入市和征收出让中分享增值收益的比例。目前探索出以“社保+现金”模式作为实现征地与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大体平衡的重要举措。

二、长垣县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长垣县初步达到了土地市场统一、农民群众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土地管理和保障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的目标,检验了改革成效,发挥了试点探路和示范作用。一是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通过入市农民和农民集体获得收益4080.6万元,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加。入市过程中农民以民主决策的方式,决定是否入市、如何入市等事项,征地过程中严格履行民主协商制度,至少与80%的被征地农民签订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夯实了土地所有权人权利,实现农民个体对集体土地的财产权、支配权,农民地位得到提高。长垣县入市收益分配设定,弥补了农村集体常年无收入的短板,使农村集体有能力解决农村公共投入资金不足等难题,提高了农民集体的凝聚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著提高。通过夯实集体土地权能,激活了集体土地的资产属性,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使“死资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入市集体建设用地以其高效的供地效率、较低的用地门槛和运行成本,促进了农村新业态新产业,特别是乡镇创业园和小微企业的崛起,使原来低效、散乱的空间资源置换成高效产业,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规范和提升,对解决发展空间、企业转型升级、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搭建城乡统筹发展平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著提高。三是土地管理和保障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改革打通了集体土地入市交易的制度性通道,化解了违法用地因素。集体土地入市让利于民,土地征收协商机制把话语权交给农民,规范了政府行使征收权,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改善了政府、集体、群众间的关系,使三方找到了结合点和共同点。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国有建设用地的补充,成为建设项目新的用地途径和载体,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提供了空间支撑。

三、长垣县下步工作思路

(一)抓好新形势下的试点改革创新,增强改革系统性。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批准授权33个试点县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延期1年,按照中央深改组部署,所有改革试点县均要统筹推进三项改革试点。长垣县将围绕农村集体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两个根本性问题,敢于担当、勇于尝试,统筹三块地改革之间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以丰富的试点样本数量持续检验制度体系,以土地改革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内部关联,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和宅基地“三块地”改革,综合运用其互补互促作用,形成改革有机统一整体,达到最大化社会效果。二是持续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分享比例大体平衡,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实现“社保+现金”模式有序运转。三是统筹推进与土地改革相关联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城乡规划全覆盖、入市税收体系研究等各项工作,做到统一谋划,相互推动,共同发力,达到1+1>2的效果。四是建立宅基地退出和有偿使用收益管理体系,突出宅基地资产属性,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五是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充分运用好农用地转用等审批权限,全面激活农村土地市场活力。六是注重试点工作的总结提炼,加大人员和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邀请省级专家介入试点工作,指导系统总结、深度提升和成果提炼。

(二)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改革向纵深推进。当前,我省国土资源领域改革创新正进入一个关键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实现长垣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达到改革效应的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十三五”期间,我局将在助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改革国土、开放国土、责任国土、安全国土、模范国土”建设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加快转型发展。一是在理念上开放。要坚持“大市场、大地质、大格局”的思维,摒弃传统的思维习惯,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去适应当前地勘行业发展的新常态。二是转变职能,创新企业。重新确立发展方向,调整内部队伍结构和专业布局,不断提高“融入国土,服务国土”的动力和能力,确保提供更多公益性服务。将自身在技术、矿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资本有机结合,确保局属企业有活力。三是做好资源、环境、技术的保障和支撑。积极勘查煤炭资源和非矿产资源,不断提高勘查技术与装备水平,主动服务绿色勘查,努力为矿山企业开展环境治理提供各种服务。配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主动承接如不动产登记、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宣教、国土资源法律事务调处等公益性服务职能,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四是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安全。首先要保障生产的安全,建立完善应急救险系统。加强城市群及大型工程安全评价、监测、预警方法的技术研究,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保障民生安全。继续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污染恢复与治理、矿山地质公园建设等工作,为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约束。实现工作职责清晰、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要求具体、工作运转有序。建设一支服务国土领域的先行军、模范军。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给我们国土资源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结合省厅“五个国土”“六抓”和“六个全覆盖”发展新战略,结合长垣县实际情况打好“四张牌”五年计划,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国土资源改革,不断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共筑国土梦。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