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时间:2019-06-26 00:00 浏览人次

编者按:河南地处华夏之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粮仓。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与粮食生产大省,截至目前,河南省实际耕地面积1.2227亿亩,实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均超出国家下达目标。2018年,河南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33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面对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保障发展用地压力持续加大的现实,河南省始终牢牢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做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第29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探寻河南近年来的耕地保护之路。

本报记者 李卓聪

最严管控守住耕地红线

长期以来,河南用占全国6.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3%的粮食,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二名。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河南要扛稳粮食生产安全这个重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河南在保护耕地上没有任何退路,来不得半点含糊。为此,我们明确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总体要求,建立耕地保护‘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履行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余纪云表示,河南建立起了以耕地保护为首要任务的土地管理格局。

为守好全省每一寸土地,河南省深入推进“管控性、约束性、补救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六重保护措施。河南省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等下达市、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补救性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于没有落实占补平衡或未达到占优补优的,坚决不批准用地,并建立了以县级平衡为主、省辖市调剂为辅、省级适度统筹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补充耕地保障机制;持续落实最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立健全了“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确保“口粮田”绝对安全。同时,河南通过推进基层执法、强化卫片检查等手段,全力打好集中整治“翻身仗”。

“此外,我们还通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充分利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缓解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不断完善‘增存挂钩’机制,强力推进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河南厅土地利用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河南省处置消化2009~2015年批而未供土地33万亩,盘活闲置土地7万亩,均居全国第一。

“河南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落实。”余纪云强调,当前,河南省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经济政策产生负作用消化期”的三叠期阶段,也是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爬坡过坎”的时期,但河南将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目标红线。

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

万物土中生,有地斯有粮。关系到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如何建设得好,同样重要。在河南,对耕地的建设性保护,始终被放在耕地保护工作的首位。通过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效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

驱车来到新乡市延津县,立于田地边的“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标牌引人注目。

“我们这大约有耕地94万亩,大部分地区处于黄河故道。黄河改道后留下大面积沙荒地,土地不仅贫瘠,盐碱化也很严重。2009年6月,原国土局便申请立项进行土地整治,2010年9月正式开工。目前5个年度的子项目建设已经全部竣工验收。”延津县土地整治中心主任何志刚介绍道。

平整盐碱地、筑好排水沟、埋下输水管、架起高压线、修平田间路、种起防护林……连续5年压茬推进,让昔日黄河故道变成了今日的麦海绿洲。

“你看,我按下遥控器,就可以进行浇灌了,省时省力,人人都可以操作。”站在延津县的地头,罗庄村的村委会主任别桂全向记者展示了全自动的浇灌系统。“以前我们这要浇地,都得自己打井。井多人少,浇水还得排队,因为这个乡里乡亲常闹不愉快。”别桂全说,经过土地整治工程后,自家承包的20多亩田地浇水、收割都能实现自动化,产量还提高了一半多,再也没有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般辛苦了。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在延津县东屯镇,生态渠的使用颇具亮点。不同于传统的以混凝土和浆砌块石打造的输水渠道,采用生态材料并放置了多种草料制作的生态护坡袋,成为了生态渠的主要材料。

“伴随时间推移,生态护坡袋中的草种将生根发芽,对渠道进行生态护坡,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绿化环境。”何志刚表示,在东屯镇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建设水利灌溉设施、生态防护等工程,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和质量,改变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在未来还可带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经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延津县新增耕地达3.97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6万亩,并形成了林网、路网、田网、水网一体化新格局,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了1~2个等别。2012年,通过与茅台集团合作,打造的国酒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为全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元素打造高标准粮田

“全县180万亩小麦,产量稳定在18亿斤,总产量连年全国第一。”在被誉为“中国小麦第一县”的滑县,科技手段成为了当地打造高标准粮田不可或缺的元素。以滑县白马坡、卫南坡和留固万亩区为核心,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的5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已成为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在白马坡镇田间远眺,刚收过麦子形成的麦茬子整齐排列,一些白格子、黄色斑点点缀其中——这些是供电室、机井、出水口。“县里打造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50万亩集中连片,为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白马坡镇镇长付金毓告诉记者,在白马坡镇共有7万亩高标准粮田,都能做到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平均亩产可以提高200多斤。

建好良田,出路正是在科技。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农业、水利、气象、电力形成合力,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主推技术在田地里施展。“我们还通过建设防止干热风的绿化带,推广节水喷灌技术等,让耕地的科技含量更高,农民的种植成本更低。”付金毓表示。

“现在一亩地产量提高了一倍多。我大概算了下,除了人工费和租金,一亩地我还能挣四五百元。”白道口镇的种粮大户蔡胡村今年种的小麦实现了大丰收,他决定再继续种上花生和辣椒。

与许多农村一样,滑县也曾面临着“谁来种地”的困扰。年轻人外出打工,如何让老人和妇女轻松种田?在滑县,无人机打药、刷卡浇地、机械化收割为农户们减去了大部分种地的辛劳,也为土地流转,实现大规模成片种植提供了条件。

“生产条件的改善,把更多的农民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创造了更多外出打工的机会,传统的耕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付金毓说。

据了解,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统一规划、集中布局”的基本思路,“十二五”以来,河南省投入700多亿元,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600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有效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 版权所有: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28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豫ICP备15002648号-2 郑公备:41010002000049
  • 技术支持: 河南省地理信息院 大河网 技术支持电话:0371-68108608 访问量: